孔子说:“人民把君主当作心脏,君主把民众当作身体。心胸宽广,那么身体就会安舒,心情严肃,那么举止仪容就会恭敬。”可见,国君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。作为一国之君,高高在上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,所以国君就是一种准则。国君做得好,国家就好治理;否则,就很难治理。
孔子说:下级侍奉上级,不是听从他的命令,而是追随他的行为。上级爱好某种东西,下级一定会比他爱得更甚。所以上级的好恶,不可不慎重,因为他是民众的表率。所以作为统治阶级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喜好,做到以身作则,否则只能招致百姓的“下效”,到头来给国家带来灾难。
春秋时,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,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,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。有一天,齐景公大宴群臣,酒酣耳热之后,大家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。每当齐景公射出一支箭,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,文武百官也都会高声喝彩:“好呀!妙呀!”“真是箭法如神,举世无双。”事后,齐景公便把这件事情对他的得力臣子弦章说了一番。弦章便对景公说:“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,古人有句话叫‘上行而后下效。’意思就是国王喜欢吃什么,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;国王喜欢穿什么,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;国王喜欢人家奉承,很自然,群臣也就会常向大王奉承了。”景公听了弦章的话,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,就派侍从赏给了弦章许多珍贵的物品。弦章看了后摇摇头,说:“那些奉承大王的人,正是为了得到多一点的赏赐,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,岂不是也成了卑鄙小人了!”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。
亲始死,鸡,斯,徒跣,扱上衽,交手哭,恻怛之心,痛疾之意,伤肾,干肝,焦肺,水浆不入口,三日不举火,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。夫悲哀在中,故形变于外也;痛疾在心,故口不甘味,身不安美也。
三日而敛,在床曰尸,在棺曰柩,动尸举柩,哭踊无数。怛恻之心,痛疾之意,悲哀志懑气盛,故袒而踊之,所以动体、安心、下气也。妇人不宜袒,故发者胸,击心,爵踊,殷殷田田,如坏墙然,悲哀痛疾之至也。故曰:“辟也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”送形而往,迎精而反也。
其往送也,望望然3,汲汲然4,如有追而弗及也。其反哭也,皇皇然,若有求而弗得也。故其往送也如慕,其反也如疑。
求而无所得之也:入门而弗见也,上堂又弗见也,入室又弗见也。亡矣,丧矣,不可复见矣!故哭泣辟踊,尽哀而止矣。心怅焉,怆焉,惚焉,忾焉,心绝志悲而已矣。祭之宗庙,以鬼飨之,徼幸复反也。
所发:敞开。也 辟:通“擗”,拊心。3 望望然:眼巴巴的样子。4 汲汲然:急促的样子。
在父亲或母亲刚去世时,孝子就摘下冠饰,头上只留下发笄和包头发的网巾,赤着脚,将深衣前襟的下摆提起反系在腰里,两手交叉在胸前痛哭。那悲惨的心情,伤痛的意念,损伤肾脏,摧裂肝脏,灼焦心肺,连一点水也不想入口。三日来家中不生火做饭,所以邻居就煮点稀粥给他吃。悲哀在心中,所以脸部及形体都变得憔悴不堪;伤痛在心中,所以嘴里吃饭也觉得没滋味,身上穿戴也觉得不自在。
人死后三天大殓入棺。死人在床上叫尸,放入棺材后就叫柩。不管是移动了尸或柩,孝子都要哭泣跺脚,没有次数限定,尽哀而止。悲惨的心情,伤痛的意念,使得心中烦闷,火气太盛,所以就袒露肢体,跺脚踊跳,这是用来活动肢体,安定心情,清除郁积之气。妇女不适合袒衣露体,所以就敞开衣领,捶打心胸,双脚跺地,乒乒乓乓,就像筑墙一般,悲哀痛苦到了极点。因此说:“捶胸跺脚,痛哭流涕,是用来哀送死者。”送走死者的形体,迎接他的灵魂返回家中。
孝子前往送葬的时候,眼巴巴地看着前面,显出急促的表情,就像在追赶死去的亲人而又赶不上的样子。葬后归来的路上,要一路哭泣,并显出惶恐不安的表情,就像寻找亲人而又找不到的样子。因此说,孝子前往送葬时,就像小孩追随父母那样急切,孝子葬后回来时,又像担心神灵能否跟着回家那样疑惑不安。
一路上寻求而没有找到;进了家门看不到了,登上厅堂也看不见了,走进寝室也看不见了。亲人真的走了,没了,死了,再也看不到了,因此唯有痛哭流涕、捶胸、跺脚,直到把心中的哀伤都发泄出来为止,然而心中仍是充满惆怅、凄怆、恍惚、慨叹,只有绝望和悲伤而已。所以在宗庙中祭祀,将亡亲当作鬼神来祭祀,怀着侥幸心理,希望亲人的灵魂能够返回。
成圹而归,不敢入处室,居于依庐,哀亲之在外也。寝苫枕块,哀亲之在土也。故哭泣无时,服勤者三年,思慕之心,孝子之志也,人情之实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