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登馂”至“道也”:这是申释第14节之义。尊祖之道,案中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祖先的正体,故尊重嫡长子,即体现了尊祖。
“丧纪”至“杀也”:这是申释第16节之义。纪,犹事。
“战则”至“让道达矣”:这是申释第17节之义,而文字稍有不同。正室守太庙,尊宗室,而君臣之道著矣,这是说,因为嫡子是宗室的正体,而太庙是祖先的正宗,以正体守正宗,而不敢以支庶之子守之,正是出于“尊宗室”之义。
“五庙”至“乡方矣”:这是申释第18节之义。
“公族之罪”至“不翦其类也”:这是申释第19节之义。不与国人虑兄弟,与,犹许。刑于甸师隐僻之处,是不许国人见而议论吾兄弟之过恶。公族的人朝见国君在内朝,这说明国君以同宗亲人为自己内部的人;族人中即使有地位尊贵的,在内朝也按长幼排列位次,这是为了彰明有关父子关系的道理。外朝按官位排列位次,这是为了团结异姓。宗庙中按爵位排列位次,这是为了表示尊崇有德行的人;宗人按官职分派祭祀所担任的职事,这是为了表示尊重贤才。上堂吃尸所剩下的饭食、行受爵礼而由嫡长子进行,这是〔通过尊重嫡长子〕来体现尊敬祖先的道理。办丧事按照丧服的轻重来排列哭位,这体现了不〔以疏者〕夺亲者的亲情。国君与族人燕饮时按照长幼排列位次,孝顺父母、尊敬兄长的道理就体现出来了。国君与族中人举行燕食礼,关系疏远一辈就减少一次参加的机会,这说明国君亲爱其亲族的感情也随关系的疏远而递减。出外征战时守护迁主,这说明国君对祖先的孝爱之深。由公族中的嫡子们守护太庙,这说明对宗室的尊崇,而有关君臣关系的道理也由此体现出来;由国君的伯父、叔父和宗兄们守护四亲庙,而由子侄和宗弟守护别庙,这样贱当让贵的道理就体现出来了。诸侯五庙祖先的子孙们,凡祖庙尚未迁毁的,即使下降到做了平民,有了举行冠礼、娶妻等事,也必须互相通告,有了死丧的事必须报告国君,这说明国君没有遗忘自己的亲属;与国君的亲属关系尚未断绝,而被下列于平民之中,这体现了对无能者的鄙视。族人有丧必须恭敬地前往哭吊,并行赙、赗之礼,这体现了和睦友爱族人的道理。古时候庶子这种官把公族治理得好,国家就有了伦理;国家有了伦理,民众就知道努力的方向了。公族中的人犯了罪,即使与国君很亲近,也不因此而干犯司法官执法,这是为了端正法纪,并以此来团结百姓。公族中的罪犯在隐避的地方行刑,这是为了避免国人议论国君兄弟的过恶。国君对被处死的族人不吊唁,不为之服丧,而到异姓的庙里去哭他,是为了避免玷辱自己的祖先而疏远他;为死者穿白衣,住在宫寝外面,不听音乐,这说明国君私下里悼念他,与死者的骨肉亲情并未断绝。对公族的罪犯不施宫刑,这是为了不使公族的人断绝后代。
21.天子视学,大昕鼓征 ,所以警众也。众至,然后天子至。乃命有司行事 ,兴秩节 ,祭先师、先圣焉。有司卒事反命,始之养也。适东序,释奠于先老 ,遂设三老、五更、群老之席位焉 。适馔省醴,养老之珍具,遂发咏焉。退修之以孝养也 。反。登歌《清庙》 ,既歌而语,以成之也:言父子、君臣、长幼之道,合德音之致 ,礼之大者也。下管《象》 ,舞《大武》 ,大合众以事,达有神,兴有德也。正君臣之位,贵贱之等焉,而上下之义行矣。有司告以乐阙,王乃命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及群吏曰:“反养老幼于东序 。”终之以仁也。大昕:黎明时候。
有司:教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之官。
兴秩节:兴,犹举。秩,常。节,犹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