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处讲的是断绝欲念、悟彻本心的方法。物情俗欲也好,豪情壮志也罢,通常源于拥有生命、牢牢抓住生命的本能意识,如果预先站到生命终结这一端点想问题,有可能会使纷繁复杂的人生难题简单化,也就是说,如果想到死后所有一切全都归为虚无,胸中沸腾的欲望和豪情都会冷却下来。佛教和心学都以静坐为修行方法,禅宗始祖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,盘膝静坐,不说法,不持律,默然终日面壁,双眼闭目,五心朝天,在“明心见性”上下工夫,在思想深处“苦心练魔”,终于开悟,传法于慧可。心学大师王阳明以静坐来“收其放心”,心思观照,逐一检察灵魂深处有无私心杂念,找到“我”的本来面目。清溪碧山,幽静空旷,悦目赏心,无市尘之纷扰,扑鼻无浊气,入耳无噪音,长期居于这种环境,有助于荡涤心中的俗念。李白的《独坐敬亭山》中说: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”洪应明追求的境界,大约与此类似吧。
夜眠八尺,日啖二升,何须百般计较;书读五车,才分八斗,未闻一日清闲。
啖(dàn):吃。
书读五车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后用“五车书”形容读书多,学问渊博。
才分八斗:宋无名氏《释常谈·八斗之才》:“文章多,谓之‘八斗之才’。谢灵运尝曰:‘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,我得一斗,天下共分一斗。’”后用“八斗才”比喻才高。
夜晚睡觉只需八尺床榻,白天吃饭只要二升粟米,何必千方百计追求那些用不着的东西?有些人读尽五车书、分得八斗才,却总忙着追求毫无意义的目标,从没听说他们能得一天清闲。
【点评】
中国古代道家认为,对于人来说,最宝贵的是生命;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,忘却情感,不为外物所滞,这种“外物”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东西,也包括各种抽象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中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;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!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识却是无限的;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,势必体乏神伤,甚至危及生命。《菜根谭》中这段文字,正是以这种观念为基础的,认为人的饮食起居所需物质条件十分有限,所以没必要贪得无厌;认为博学多才只会让人更加劳碌,所以没必要过分追求。这是用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来说服人们平息奔忙操劳之心,却忽视了人生意义的多层面性,无疑具有强烈的消极色彩。
概论
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,不可使人不知;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],不可使人易知。
]玉韫(yùn)珠藏:泛指把美玉珠宝严密收藏起来。比喻掩藏才智。
君子的心事如同湛湛青天、朗朗白日,不能不让人知道;君子的才华要如美玉裹在匣中、像珍珠严密收藏,不能让人轻易知晓。
【点评】
“成为君子”是儒家的人格理想,也是洪应明认同的人生定位。每个人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必然存在与他人的互动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为一位君子,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人格本色向外界投射,同时又能保证自身安全呢?洪氏从“心事”与“才华”两方面确定了基本原则:关于心事,正如《论语》所言,“君子坦荡荡”,光明正大,既不会想着欺骗别人、算计别人,也不会为犯罪等违背良心之事而感到羞耻和害怕,内心世界像晴空一样干净,像艳阳一样光明,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东西。既然这样,在人际交往中,对于自己的想法,不仅无需遮遮掩掩,而且要尽量坦露给对方,让人充分地认识你、了解你,为建立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积极主动地贡献力量。至于自己的才华,虽然像美玉一样润泽,像珍珠一样光华四射,却不仅不能炫耀,而且要尽量掩藏起来。这种处世原则主要受道家思想影响,是对机巧伪诈的社会、对猜忌丛生的环境的一种消极反应。即使是在今天,我们提倡高调做事,但是仍然推崇低调做人,避免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和卖弄,以谦逊的态度去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