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贵阳KTV招聘网 > 贵阳热点资讯 > 贵阳励志/美文 >   . 在心斋先生这里没有出世和入世的选择只有以怎样的方式入世

. 在心斋先生这里没有出世和入世的选择只有以怎样的方式入世

2022-09-15 18:45:58 发布 浏览 296 次

2. 在心斋先生这里,没有出世和入世的选择,只有以怎样的方式入世的选择:要么得君行道,要么觉民行道。而这两者,以觉民行道为根本。所以心斋先生对子孙立了一个规矩:不可以从政。心斋去世之后很久,他的子孙都谨守这个祖训,朋友劝说、朝廷征召都拒绝做官,而是在地方上讲学。泰州学派这一条脉络,始终在东台、兴化、姜堰、草堰这一带(都在江苏中部的里下河低区)做化民成俗的事情,影响绵延到满清民国。这一路著名人物有:王东厓、王一庵、韩乐吾、朱光信、王元鼎、葛曰纯(明末泰州本地民间抗倭领袖)、王翌如(心斋先生七世孙,民国时人)、王士纬、袁承业等。

另一方面,心斋先生本人也会鼓励学生从政,广泛地和官员来往。心斋早年弟子,徐波石、林东城,心斋都不反对其从政。波石先生的弟子赵大洲,官至礼部尚书。波石的再传弟子罗近溪也是通过从政来传播学问,在云南从政时期,甚至一次讲会有上万人参加。这一路使得泰州学派有很大的影响。明代开始,说泰州学派便主要是指这一路。这一路传播得很广,不限于里下河地区。而本土那一路在学术界几乎无名,以至于明儒周海门先生在泰州做官,看到一庵先生学问十分精深,惊讶于其学术竟然没有在学界流传。泰州学派“走出去”的这一路,以徐波石的弟子为主,颜山农、赵大洲、罗近溪、程后台、杨起元,皆是徐波石一脉。这一脉影响很大,但是不及本土一脉绵延之深远。孔子曰:“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”①只是学不厌、教不倦,便是致中和,位天地,育万物②,便做了尧舜事业。此至简至易之道,视天下如家常事,随时随处无歇手地。故孔子为独盛也③。

孔子说:“我一言一行都展现在二三弟子面前,这就是我孔丘。”孔子的“一言一行”只是永不厌倦地学习、教弟子。永不厌倦地学与教,就是达到中与和的境界,让天地各安其位,让万物化育,这就相当于做了尧舜这些圣王所做的事业。这是最简易的大道,这样做,就把天下的事都视作了家常事,随时随地都在做,没有停下来的时候。所以孔子在生民之中,可称独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子曰:“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隐乎尔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》:(孟子)曰:“宰我、子贡、有若,智足以知圣人,汙不至阿其所好。宰我曰:‘以予观于夫子,贤于尧、舜远矣。’子贡曰:‘见其礼而知其政,闻其乐而知其德。由百世之后,等百世之王,莫之能违也。自生民以来,未有夫子也。’有若曰:‘岂惟民哉!麒麟之于走兽,凤凰之于飞鸟,太山之于丘垤,河海之于行潦,类也;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。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。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。’”

1. 在心斋先生的思想中,学这一个字涵盖一切。学,首先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,譬如起心动念,是否都是出自仁爱心而非私心。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,展现在别人面前就是言传身教。别人被我教化了,那么就能够依他在天地间应该的活法去生活,因而让天地万物各安其位,也是通过我的学。

所以说:一言一行(我们活生生的生活),就是学问,就是教弟子,就是移风易俗。

所以把儒学的方方面面都承担起来的,只是我们活生生的生命(一言一行);内圣外王的全部手段,只是我们活生生的生命。而这个活生生的生命,这个一“言”一“行”就是:言说此学,践行此学。

2. 按照《孟子》所述的道统。周公以前,圣人都是圣王,他们的“圣”,直接体现在所做的事情上。他们开启了道统,使人类有了文明。周公思兼三王,总结历代圣王的言行,并且制礼作乐。所以周公开启了学统。而孔子有教无类,周游列国,聚徒讲学,开启了师道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皆得而学圣人之学。故而我们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,这正是《孟子》中所说的孔子贤于尧舜之处。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①,不论有位无位,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,便是“位育”之功。

“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,使得天地各安其位,万物得以化育。”不论身居高位,还是没有权位,孔子都只是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,这便是“使天地各安其位,使万物得以化育”的功业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

四、良知即性。“性焉安焉之谓圣”,知不善之动而“复焉执焉之谓贤”。①惟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曰:“以先知觉后知。”一“知”一“觉”,无余蕴矣。此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,合内外之道也。

良知就是人的本性。“以良知为本性,把身心安顿在良知上,这就是圣人”,心中有不善的念头发动,“知道回归到良知,并且牢牢把握住它,就是贤人”。惟有老百姓,每天在运用自己的良知却没有意识到。所以伊尹说:“要让先对良知有体认的人去启发后对良知有体认的人。”一个“体认”,一个“启发”,就说尽了一切意蕴。这就是孔子学而不厌(知)、诲人不倦(觉)、统合内外的大道。周濂溪《通书》:“诚无为,几善恶。德:爱曰仁,宜曰义,理曰礼,通曰智,守曰信。性焉安焉之谓圣,复焉执焉之谓贤,发微不可见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